人类天生就有很强的感官能力,当看到别人遭受痛苦的时候,我们常会感同受。那么,当你看到机器人受罪的时又是否会有相同的感觉呢。日本科学家一项新研究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机器人受“痛苦”我们也会感到共鸣。相信未来人机互动会更符合人性需求。
近日日本科学家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研究为人类对人形机器人的移情反应提供了神经生理学证据,这项研究为我们理解人类与机器人互动机制开启了新的大门。
在该项研究中,一队来自日本丰桥科技大学和京都大学的心理学者和工程师分析了15名健康成年人在看到人形机器人遭遇“疼痛”时的大脑反应(当然,由于采样规模较小,这次试验的结果只能算是初步结论)
研究者用脑电图(EEG)监测了人类脑电波活动。看到人或机器人在疼痛和非疼痛情境中大脑活动会有明显区别。
研究者发现,在受试者看到人和机器人在疼痛情境中时,大脑中与移情能力相关的部分都处于活跃状态。不过,脑电图结果也表明,受试者在看到机器人受痛时大脑反应要稍慢一些。
“这个(对机器人显示移情)的过程…需要350毫秒以上的时间来识别情形并影响我们的认知或意识,”本次研究的作者之一、丰桥科技大学认知神经学家Michiteru Kitazaki对《赫芬顿邮报》说。受试者对机器人感到的“感染性或自动的移情”似乎与对人类的感受并不相同。
研究得出结论称,我们对人型机器人的移情与我们对人的移情作用类似,但我们对机器人的反应似乎更弱,我们无法立即将自己的感觉置于机器人的位置上。
“这或许意味着我们只有在把机器人视为某种有生命的物体时才会对它产生移情,”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教授诺埃尔·夏基(Noel Sharkey)对美国网站说,“这对于理解人类对非生命物体的移情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起点。”
也许有一天科学家能设计一种专为激发移情作用的机器人。对于辅助人类或者与人类互动的机器人来说,这种激发移情的特征将会很有用。
“我想人类与机器人共处的未来社会应该会很美好,当然,这是在人和机器人都很亲社会(prosocial)的情况下,”Kitazaki说,“对机器人和人类成员的移情能力,将有助于推进亲社会的利他行为。”